新闻资讯
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云乐线控底盘联合推出教育系列产品
来源: | 作者:云乐智能车 | 发布时间 :2025-02-15 | 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言   

汽车制造商研制机器人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为了行业新风潮。一些汽车行业人士认为,智能汽车是机器人的基础形态。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机器人是验证智能汽车功能的试验载体。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是汽车与机器人的融合已经从赛博朋克的《变形金刚》系列中走进了现实。这种融合从纯粹的机械结构之美变成了与“0”和“1”相关的算法进化。“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也将会代替“功率”和“扭矩”,成为汽车的新标签。



   正文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逐渐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规划到了国家的顶层战略之中。如何把握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5.jpg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供需关系

首先,人才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细分需求。目前市场上的人才供给主要来自于之前行业的积累,比如主要是从事传统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技术人员通过经验积累与学习,实现向AI领域的“跨界”转换,而从事基础研发的尖端人才不足。

第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应对市场对人才的质量需求。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缺少实践技能,很难直接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

第三,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我国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逐渐细分,高端研发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加。在“双一流”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生分别填补了这两类人才需求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就会受到严重挤压,如果无法在办学中体现区别于“双一流”和高职院校的话,很容易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第四,毕业生就业意向与人工智能岗位需求错位。企业对人工智能的技能型岗位需求度最旺,而该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第五,人工智能类企业难以招到博士类人才。由于人工智能类的基础和重大研发项目主要由高校承担,企业很难为研发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团队支持。因此,高校博士生毕业到企业工作的意愿不强。

5.1.jpg


云乐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又能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规划,推动构建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将产业发展目标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引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资源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发挥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5.2.jpg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工作,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生产实践、设备设施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税收抵免、金融优惠、信用公示等方式,不断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办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构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有效机制,努力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发展。


   小结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及技术的应用比例高速增加,市场化明显速度加快,短期内将爆发出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